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十年间
深度关注|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
推进国安机关工作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

卫计委将加强监测、鼓励举报健康信息要全链条打假

发布时间:2017-06-27  来源:国家卫计委网站  字体大小[ ]

  国家卫计委6月26日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副司长宋树立指出,今后将加强对健康虚假信息的监测,完善健康科普虚假信息舆情监测机制和多部门响应机制,指导“12320”热线受理虚假信息的群众监督和举报,推动医疗卫生学会、协会、联盟、媒体参与打击健康相关谣言,鼓励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对虚假信息进行监督。

  原标题:国家卫生计生委6月26日专题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时 间:2017年6月26日

  地 点:西直门办公区2号楼1层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宋树立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

  嘉 宾:宋 军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 新闻发言人

      杨秋兰 健康报社副总编辑

      解瑞谦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参加6月份的第二次例行新闻发布。今天是6月26日,是中国医师协会的医师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通过媒体向全国的医药卫生工作者、医疗卫生工作者表示节日的问候。今天这个话题也和医生有关,我们说,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去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上都提出要普及健康生活,要把健康知识准确地传递到群众手中,要发挥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优势,要普及健康生活方式,要普及健康科学知识。

  我们今天请来了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宋军、健康报社副主编辑杨秋兰,以及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解瑞谦,我们一起向大家介绍我委开展健康科普的有关情况,首先我向大家通报一下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期健康科普工作的有关情况。2017-06-26 10:09:16

  主持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预防疾病和获取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我委将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和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

  一、健康科普工作进展与成效。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

  联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今年年初印发《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形成“十三五”时期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思路。2017-06-26 10:10:25

  主持人:

  (二)开展健康科普活动,营造健康社会氛围。

  连续组织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重大卫生主题宣传日活动、健康促进县(区)创建、光彩·西藏和四省藏区母婴健康行动、艾滋病系列相关工作和活动,已经形成健康促进品牌活动。2017-06-26 10:13:39

  主持人:

  (三)搭建健康科普平台,拓宽信息传播渠道。

  我们完善“12320”公共健康服务信息平台,目前在全国所有的省已经开通了“12320”卫生热线,而且已经形成了集热线、网络、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于一体的12320的健康传播网络平台。我们在解读卫生计生的政策信息、提供相关信息服务,还有汇总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以及群众健康需求进行回应,12320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2017-06-26 10:18:14

  主持人:

  (四)做实控烟科普,为控烟履约工作营造支持性的环境。

  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对《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进行了论证和修改,积极推动《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订与实施;而且我们是倡导者先行,继续推动各地创建无烟医院、无烟学校、无烟企业、无烟政府机关,并组织开展创建工作的监督和暗访评估。启动了2017年烟草流行监测,继续推广戒烟门诊服务,启动了中国戒烟联盟戒烟“医者先行”活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加入到这个品牌当中。2017-06-26 10:20:25

  主持人:

  (五)配合相关部委,为健康科普提供部门支持。

  我们配合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开展健康科普工作。2016年推荐了一些科普作品,包括视听作品,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而且今年我们还和中国科协、农业部等部门开展了2017全国农民科学素养网络知识竞赛活动。就在不久前, 我们也组织了代表队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科普演讲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主持人:

  (六)成功举办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为全球健康促进发展贡献中国经验。

  这次大会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我们形成了会议的成果文件《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和《健康城市上海共识》,被称之为“健康奥林匹克”。这两个成果文件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下的国际上健康促进工作的指南。2017-06-26 10:25:28

  主持人:

  近年来,通过推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一健康促进的策略,各部门密切配合,调动了广大健康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这里面有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人员,也有相关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就是在座的大家,感谢你们也作出了贡献。我们大力开展区域和场所的健康促进,进一步改善健康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引导群众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就在今年的4月28号,我们在奥林匹克公园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第二阶段的第二个十年的活动,以“三减三健”为主题,这也是健康科普工作当中重要的一环。

  目前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从2008年的6.48%到2015年的10.25%,今年2016年的统计数据很快就会公布,我们下一阶段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2020年要达到20%,2030年要达到30%,这需要大家跟我们一起来努力。2017-06-26 10:27:23

  主持人:

  二、下面介绍一下近期健康科普我们已经着手和将要开展的一些活动。

  一是继续强化跨部门合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我委近期密切与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商管理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中央电视台等部委进行合作,开展健康科普、健康学校、医体融合、虚假信息监管等工作,共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7-06-26 10:30:19

  主持人:

  二是加强健康教育信息服务的供给。现在在一些传媒上、平台上有不少虚假的信息,甚至是有一些有害的信息,我们想要纠正这种现象,也需要加大科学准确的健康信息的供给,所以我们要研究制定加强健康教育信息服务的管理办法,这个文件目前正在程序当中,我们希望尽快的能够印发,那个时候会再给大家作解读,努力推进传播机构的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能力建设。一会儿宋主任和解研究员会给大家作介绍。加大健康教育信息的供给服务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权威的健康科普内容。我这里第三次介绍,我们调整了例行新闻发布会的频次,从一个月一次,改为上半月一次,下半月一次,其中下半月的就是今天这一次,我们会集中在健康科普内容上。2017-06-26 10:33:29

  主持人:

  三是规范健康科普工作。今年5月3日,我委成立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健康促进与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这个指导委员会主要是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科普来提供规划,为重大事项和重大活动提供技术支持。我们指导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编制了《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技术手册(媒体版)》和《公众识别与利用网络健康信息的建议(2017版)》。这两个指南还刚刚新鲜出炉,还不是正式出版,今天给大家作一下解读,也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我们在进一步完善之后,会以正式的文件印发出来,对整个相关工作进行指导。我们还在完善2015年办公厅文件印发的《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技术指南》的专业版。这个专业版是针对健康传播相关机构的,媒体版就是给媒体作一个参考和依据。大众版就是希望提醒公众,告诉公众怎么去识别科普信息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我们各方面共同努力,综合施策,努力把健康科普信息传播的更快、更好、更科学、更准确。

  四是组织重大的传播活动,我们将继续推进中央财政补助地方的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继续开展2017年健康中国行的活动。我委已和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启动“三减三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大各级对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同时还指导健康报社一起策划举办“科普创新大赛”和“院士讲科普”。

  五是推进行业自律与诚信建设,组织指导健康传播相关机构成立健康自律委员会。这个主要是指开展健康传播相关工作,不管是行业协会,还是其他的非医疗卫生机构,我们希望都能够在科学准确的大原则下加强自律。我们会研究制定相关的管理和技术性文件。目前这个工作正在进展当中,旨在加强诚信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科学准确传播健康科普信息的良好环境。

  六是加强健康虚假信息的监测。我们也有监测方案,而且监测工作也正在运行当中。之后也有很多具体的内容,比如我们会完善健康科普虚假信息舆情监测的机制,多部门响应的机制,会指导“12320”热线来受理虚假信息的群众监督和举报,会推动医疗卫生学会、协会、联盟、媒体参与到打击健康相关谣言的工作当中来,同时我们也鼓励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对于虚假信息进行监督。2017-06-26 10:36:46

  主持人:

  下一步我们将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扎实地做好健康科普相关工作的落实,促进健康科普信息产品生产规范、内容科学合理,共同开创健康科普促全民健康的良好局面。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从信息的生成到传播,到监督、管理、规范、自律,形成一个全链条。一方面鼓励生产权威准确信息,另一方面要坚决打击虚假信息,要不断的规范,让健康科普的空间更加干净、更加规范。

  我要介绍的情况就是这些。下面请宋主任向大家通报一下刚才两个文件的有关情况。2017-06-26 10:53:36

  宋军: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借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技术手册(媒体版)》,另外还有一个是《关于公众识别与利用网络健康信息建议》,下面介绍一下这两个健康科普工作的一个进展情况。

  介绍之初,我首先代表我们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对各位媒体的朋友长期关注、支持、参与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进一步规范健康科普信息的传播,我们组织专家编写了《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技术手册(媒体版)》和《公众识别与利用网络健康信息的建议》。其中后面这一份的建议是综合了传播学、健康教育学等等多个学科专家的意见,希望能够为公众正确判断和采纳网络健康科普信息提供一些参考。这部分内容将由解瑞谦研究员具体介绍。下面我主要就《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技术手册(媒体版)》开发的一些情况和大家作一些交流。2017-06-26 10:57:23

  宋军:

  第一,关于编写的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指出,影响人群健康的众多因素中,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占到60%。也就是说行为与健康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群健康的最主要的一个因素。但是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高,不健康生活方式普遍流行。如刚才主持人所言,2015年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10.25%,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我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并呈低龄化趋势,至少5亿人遭受二手烟的危害,15岁以上人群经常饮酒率从2003年的8.2%提高到2013年的9.5%。2013年,1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不主动体育锻炼的达到72%,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肥胖率近12%。包括居民豆类、奶类的消费量也比较低,脂肪摄入量比较高,食盐摄入量也特别高。2012年根据统计数字,我国每人每天烹调用盐达到10.5克,以上这些数据就是在说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17-06-26 11:01:14

  宋军:

  实践证明通过健康教育、传播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是改善人民群众健康状况最具成本效益一个策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教育工作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把人民健康素养水平列入规划的指标,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列为首项工作任务,更把健康教育列为普及健康生活的首要工作。为了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2030规划纲要的精神,推动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特别是引导媒体科学规范有效的开展健康科普工作。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了《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指南》,刚才主持人已经介绍了,这个《指南》主要是针对的专业机构。在这个指南的基础上,我们又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媒体版,这就是我一会儿要介绍的这本手册,供媒体从业人员开展健康科普工作时参考使用。2017-06-26 11:01:30

  宋军:

  这本手册是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公众对健康科普知识的使用情况及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希望对媒体开展健康科普信息的生成与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这本手册正在广泛的征求意见并予以完善,未来将会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发布。刚才我介绍了一下这个手册的背景。

  第二,这本媒体版手册的主要内容。这本手册一共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的原则、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中存在的误区和盲区、具体工作建议,以及附录。我分别做一个介绍。

  第一章重点阐述了生成与传播健康科普信息时要遵循的原则和基本要求。健康科普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健康信息的传播来提高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保证我们所传播的信息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内容要贴近生活,表达通俗,形式生动活泼;其次传播时还要结合各类媒体发展的趋势,融合渠道的优势,借助公众对热点问题、焦点话题的社会关注,适时的开展一些传播,同时加强互动;第三,健康科普的对象是人,健康科普也是一门人文的科学,我们在守住法律底线,遵守新闻伦理的同时,也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做有温度的健康科普。以上是关于这些原则。         

  宋军:

  第二章主要是对近些年媒体领域的健康科普的信息进行梳理,从信息来源不准确、信息标题制作的不恰当、信息内容的逻辑混乱、转载信息不够严谨,目标受众定位模糊,观点矛盾报道失衡,以及重知识普及轻行为的指导等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这里我想特别强调几个常见的问题。

  一是信源出现的问题,所谓信源实际上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信息的来源,包括信息的发布者、上载者或出处。第一章在信息生成的原则中也讲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我们要审慎地对待信息的来源,进行认真的审核,应尽量引用政府权威卫生机构或专业机构发布的行业标准、指南和报告,以及有确切研究方法且有证据支持的文献等等。然而回顾我们之前所看到的健康类的报道,有很多是没有出处、没有依据、没有时间界定的“三无”产品,有些甚至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主观杜撰。

  举个例子,比如在一篇题为“吃草莓有六种好处”这篇报道里,他提到草莓有若干的好处,也提到了这其中有很多抗癌成份等等。但是这些观点并交待清楚明确的信息来源,何人所说、何时所说、是否有实验结果的支持,是否是公开发表的论文能够支持,错误或者是片面的健康科普信息,一方面会误导受众的健康认知和行为;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媒体本身的信誉度和说服力。所以,媒体从业者一定要认真养成审核和标注信源的习惯。2017-06-26 11:12:35

  宋军:

  二是很多健康科普信息内容逻辑是混乱的,可能在座在平常的报道中、在看其他有些媒体报道中也会发现类似的问题。一是臆测因果关系,举个例子,在有些报道中说“孩子吃了什么什么后来丧命”等等报道,错误的把前后关系误导成为因果关系;还第二种逻辑混乱是忽视了“量”与“效”的关系,片面夸大某种物质的毒性影响,而不讲清楚这种物质在安全限度范围之内,不会对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以往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中有不少文章涉及此类问题。2017-06-26 11:12:45

  宋军:

  三是重知识普及,轻行为指导。应该说健康科普信息要达到目标是要改变行为,但是目前很多健康科普的报道依然停留在健康知识的普及上,即告诉受众“是什么”的问题,如疾病是如何传播的,有什么症状等等,但“如何做”的信息仍然比较缺乏,知识普及和行为指导割裂开来。如果健康科普信息在生成传播中出现如上的这些误区和盲区,轻则误导受众,重则威胁公众的生命与健康,甚至对整体的卫生事业发展产生冲击。举个例子,比如对疫苗不负责任的报道,可能会引起对疫苗的误解和恐惧,最终导致疫苗接种率的下降,梳理以上的误区和盲区,我个人认为还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手册中我们对重点的误区和盲区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列举了相关案例,并从传播学和健康教育的角度进行了专业点评,供大家参考。2017-06-26 11:13:05

  宋军:

  第三章是从八个方面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他们是全流程管理、信源的选择、标题的制作、内容的采写、内容的审核、信息的纠错、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平台主体责任的树立。在这一块的建议里面我想强调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的传播的全流程管理。全流程管理有利于及时发现信息收集、制作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在这本手册里也结合各方面领域专家的意见,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媒体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流程管理的表格。在这个表格里,明确了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大家使用的时候,每完成一个环节就打一个对勾,勾打的越多就说明咱们做的健康科普的传播工作做的越扎实,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会越小。2017-06-26 11:21:00

  宋军:

  第二,在内容审核方面,我们也借助手册,希望媒体要建立信息审核机制,并配备相应的人员队伍。比如配备一定比例的有医学或公共卫生等学科背景的记者和编辑。比如专家审稿的队伍和机制,也包括建议媒体自身要建立信息的纠错机制。

  第三,想跟大家强调的是平台的主体责任,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各类传播平台,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公众密切相关的生命健康科普信息类的信息承担必要的主体责任。净化健康科普信息的传播环境,为公众提供权威、准确的信息,作健康科普信息传播的合格的把关人。

  附录部分主要是介绍了一些健康领域的相关节日纪念日,包括传播的点是什么,希望也能提供一些参考。在整个手册的编写过程中,也多次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讨论,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以及在座的很多媒体的朋友也在编写过程中都提过非常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借此机会对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大家以后在使用过程中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多提宝贵意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修改和完善。

  谢谢大家!2017-06-26 11:21:10

  主持人:

  谢谢宋主任。希望大家根据刚才宋主任的介绍也进行一下思考,看看还有哪些环节不太符合媒体工作的模式、流程,提出改建建议,随时向我们反馈。下面有请解研究员就刚才宋主任所说的公众的建议来作一下说明。2017-06-26 11:21:19

  解瑞谦:

  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下面我就公众识别和利用网络健康信息建议的进展情况和背景向各位介绍一下。

  当前,网络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获取健康科普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公众不但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成为了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提高公众的识别和利用网络健康信息的能力,既能帮助公众从海量信息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权威信息,又能够增加权威信息的传播效果,阻断错误信息的传播。面对目前网络健康信息的现状,为了更好的帮助公众了解如何识别信息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找到可信的信息来源,并正确理解这些信息,专家通过文献检索,结合现场调研,组织相关的健康教育、传播学、媒体等共同研讨,形成了《公众识别与利用网络健康信息建议》。我们希望公众利用这样一套工具,对网络健康信息科普进行初步的识别和判断。2017-06-26 11:22:50

  解瑞谦:

  建议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健康信息平台是否可靠,健康信息是否可信,以及如何利用好这种健康科普信息。在平台判断是否可靠性上有四个维度:一是查看网站和社交媒体所属的机构是否有信誉。比如可以在网站下面查到网站的版权所有方,也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中查到帐号的简介。二是查看网站信息是否有专业人士进行审核把关。比如网站是否功与他们合作的权威的医疗机构,再一个是他们是否聘请了权威的专业医疗卫生人员提供一些技术支持。三是查看一些网站和社交媒体中的健康信息有没有违背常理,比如能够包治百病,这就明显违背了医学常识。四是判断网站和社交媒体有没有推销产品的倾向。2017-06-26 11:39:59

  解瑞谦:

  第二,判断网络健康信息是否可信,从四个维度进行提示:一是看信息的来源和出处,来源是否权威,机构是否是专业机构,如果都符合那可信度就更高,刚才宋军主任都已经介绍了,我们在开发信息的时候要标明出处,只有表明出处才能让查询的人知道信息是来自于哪里。二是看信息作者,内容是否和他从事的专业领域相符合,如果符合,他的信息可信度就更高。三是看信息发布的时间,我们对健康、疾病以及对医学的认识是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十年前的观点到今天可能不一定正确。再一个是医学的发展会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或者是新的知识,但是因为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这个东西也可能存在不全面,或者某方面有缺陷。四是看信息表达的观点是否有一定的认同度,也就是说信息所涉及的观点是否就这个领域专家或权威机构的普遍共识。2017-06-26 11:40:10

  解瑞谦:

  查到信息以后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和利用这个信息,我们有一定的提示。一方面,我们的网络健康信息可以帮助大家掌握基于疾病防控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知晓与自己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卫生政策。另一方面,网络健康信息不适宜、也不能用于自身的诊断和治疗,因为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自己进行的治疗可能是错误的,会延误医生对你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重病患者可能危及他的生命,不恰当的药物治疗还有一些副作用,影响你的健康,甚至会威胁生命。

  我们也希望记者朋友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建议,让我们完善这几条,也希望下发以后媒体朋友们进行广泛的传播,使更多的公众了解并应用这种建议,使公众能够更好地判断和采纳科学的科普信息,确实做到科普健康第一责任人,维护和促进自身和家庭的健康。2017-06-26 11:40:19

  主持人:

  谢谢健康教育中心宋主任和解研究员,下面请健康报社副总编辑杨秋兰向大家介绍健康报社在开展健康科普工作方面所作的工作。2017-06-26 11:40:38

  杨秋兰:

  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同道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第二届中国健康科普创新大赛和“医学院士讲科普”活动的有关情况。

  大家知道,健康科普工作和人们健康密切相关,做好健康科普对提升健康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建设“健康中国”背景下,提高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科普宣传工作主动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健康科普工作,提升公众对健康知识的获得感,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和时代责任。与此同时,全国广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也越来越主动地投身到健康科普的大潮中。近年来,健康科普从数量到表现方式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度和关注度,这也为健康科普创新大赛开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2017-06-26 11:42:59

  杨秋兰:

  大家知道,《健康报》是行业内的专业媒体,在健康科普方面深耕多年,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我们也愿意为推动健康科普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基于以上这些背景,最近我们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的直接指导下,《健康报》正在酝酿两项与健康科普相关的活动。一是计划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一周年之际启动第二届中国健康科普创新大赛。二是开展“医学院士讲科普”活动。通过这两项活动,我们希望能够助推和提升医疗卫生行业科普宣传氛围。2017-06-26 11:59:35

  杨秋兰:

  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第二届中国科普创新大赛的情况。这次大赛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指导,由《健康报》社、《大众健康》杂志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中国人口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

  这次活动计划从7月5日开始征集作品,8月11日征集截止,8月12日到8月22日是集中线上投票时间。活动启动以后,由政府推荐、协会推荐、机构和个人上报的参赛作品可以通过专门为此次大赛定制的网页来报名,通过健康中国(官方版)APP对作品进行投票和点赞。参赛内容有8个方面:个人演讲视频、科普视频、科普漫画、科普动漫、科普图书、科普宣传海报以及微信一图读懂等其他表达方式、“火眼金睛”主题活动作品、各地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科普内容评选等。2017-06-26 11:59:45

  杨秋兰:

  《健康报》将为这次活动搭建作品的征集、展示和选拔平台,把参赛作品进行统一的收集、分类、整理和结构化。活动还将借助多种传播平台进行展示。作品经过初步的审核后将在健康中国(官方版)APP、《健康报》传播矩阵、今日头条、科普中国网、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等媒体平台上进行展示和推送。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带着部分优秀参赛作品进入学校、医院、企业、公共交通、公益广告栏,并且在相关协会、学会以及相关会议上进行展示,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把健康科普的内容传达给社会大众。

  此次,我们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选方式。在初评环节,我们会遴选出科普视频前30名,其他各类型作品的前20名进入终评环节。在终评环节中,组委会将组成专家组进行线下选拔,同时,点赞数及投票数按比例相加即为线上得分,线上线下的累计得分决出结果。最终将按照作品类型分别评选“十佳”、“十强”,以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科普传播奖若干名。9月9日,我们将在北京进行科普大赛现场比赛和获奖作品的颁奖,对于参赛的组织和个人,大赛还将评选出最佳组织奖、最佳创意奖、最佳人气奖等奖项。2017-06-26 11:59:53

  杨秋兰:

  与此同时,作为第二届中国健康科普创新大赛的预热活动,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指导,《健康报》社邀请相关单位,共同主办的“医学院士讲科普”活动将于7月启动。活动第一期将邀请10位左右院士参与。据我们所知,这可能是医疗行业首次大规模集中邀请院士专家参与科普宣传活动。

  “医学院士讲科普”活动将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实施,即每一位医学院士主讲一个疾病或者话题,再将这个疾病或话题拆分成若干个老百姓最关心、最接地气的话题,以专家访谈的新媒体形式逐一讲解。录制完成后,将通过大赛相关媒体、移动互连网、有线电视频道播出,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到某个疾病话题最权威的声音。这个活动将组合传统与现代的媒介传播方式,一是以新媒体的“微视频”录制,以专家访谈的形式进行拍摄;二是借助全息影像,VR虚拟以及动漫等后期制作手段,使医学知识权威、科学、形象地表达,通俗易懂。三是将院士主讲内容进行持续性、立体性、广泛性的医学科普传播。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上述活动调动医疗卫生工作者讲科普、做科普的热情,引领公众加强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的认知,推动人民整体健康素质水平的提升,给公众以健康福祉的同时,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2017-06-26 12:00:06

  主持人:

  谢谢各位的介绍。下面我们和大家进行交流,请大家举手示意。2017-06-26 12:00:1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我们进行专家采访的时候,确实经常会遇到专家观点不一致的情况,有时候专家观点相差特别大。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健康科普信息的采写呢?谢谢。2017-06-26 12:01:23

  宋军:

  您提的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广泛,确实在采写的时候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由于本身的出发点不同,加之健康领域还有很多问题尚无定论,使得不同的专家对于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就导致了即使同一个话题,但由于专家思考的角度不同,彼此的观点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矛盾的,针锋相对的。在我们以往所看到的报道里,我们会发现有些媒体是从A的角度来报到这个话题,有些是从B的角度,会形成冲突,对于公众来说,他在选择结果的时候就会比较迷茫。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实际上在采写的过程中,只是选取了媒体最感兴趣的一段向公众进行呈现,并没有交待清楚专家发表意见的整体情况,包括背景、前后语境、逻辑关系等等,存在片面性。

  在遇到专家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建议采取平衡报道的原则:第一,在某一个领域没有明确的权威声音的时候,要平衡报道,不要偏听偏信某一位专家的某一种观点,建议进行报道的时候同时引用不同专家的观点和意见,供受众进行参考,也可以表明目前从研究上有几种流派,大家可以作一个参考,做一个客观的呈现。媒体不作进一步的分析,不盲目下结论。第二,针对报道片面的情况,建议是要准确全面的传述专家的意见和观点,要交待清楚这些背景、语境,不要断章取义,不曲解专家本身的这些观点。2017-06-26 12:01:42

  健康报记者:

  我想请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健康科普创新大赛,大赛叫“科普创新大赛”,而不是叫“科普大赛”,能不能总结一下大赛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虚假科普信息的,我们知道在社交平台的自媒体,特别是一些不知道生产主体的微信公众号上,虚假科普信息的传播比严肃媒体要严重,我想请问虚假信息监测能否覆盖这些“野生”的媒体。包括宋主任提到的技术手册、指导原则,这些将来能否覆盖他们?如果不能,对规范自媒体的健康信息传播有没有什么计划?谢谢。2017-06-26 12:02:00

  杨秋兰: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此次之所以命名为中国健康科普创新大赛,而不是科普大赛,主要想突出健康科普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

  第一,从内容创新上,当前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对科学知识的表达方式、覆盖内容、阐释角度等各方面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现在很多地方也在办科普大赛,从内容上而言,我们这次大赛跟其他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涵盖面更广,征集的科普内容覆盖疾病预防、诊疗、康复、身体、心理、养生等健康相关的各个领域,可以被视为健康科普领域的一次全国性盛会。我们希望活动启动以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医疗卫生机构及个人都可以来申报作品,征集面广泛,以提升国民健康素养为愿景,以全面共享为场景,化繁为简,传递有趣、生动、严谨的健康科普知识。

  第二,从形式创新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比如微信、视频直播等多元化、现代化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我们这次大赛注重通过运用视频、漫画、动漫、微信一图读懂等新技术手段来进行科普,在科学传播健康知识的同时,带来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加快推进健康知识的传播。

  第三,从技术创新上,这次大赛我们融入了大量科技手段,比如我们会借助视频的全息影像、VR虚拟以及动漫等后期制作手段,使医学专业知识权威、科学、形象地表达,让这些知识能够通俗易懂地传播开去。我们还会通过技术手段抓取微信公众号内容等,通过技术创新呈现一场健康科普的盛宴。2017-06-26 12:57:46

  解瑞谦:

  你刚才说的那个问题是我们如何加强自媒体或者新媒体健康信息的监测。第一,国家卫生计生委很早就开始了舆情监测工作。在机制方面,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健康报社以及“12320”卫生热线,有很多机构在提供舆情监测的内容。应该说,舆情监测也在不断地完善,专业机构在信息抓取上,无论是针对传统媒体还是针对新媒体,都有很多创新手段,我们会充分利用。第二,很多新媒体本身也对虚假信息进行宣战,建立了相应的辟谣平台。下一步我们也会在这方面做好相关的工作。2017-06-26 13:01:26

  主持人:

  按照刚才我们介绍的内容,下一步我们还会由健康报社和健康教育中心等这些专业机构一起来倡导,形成健康信息传播的自律委员会。这个名字还没有最后确定,但是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一个自律的平台,来发挥行业内的监管。我们有健康信息传播的标准,也有准入的机制,这都是在自律的框架下,建立相应的白名单,通过自律来加强监管。让我们的健康信息能够更加准确,打击虚假的信息。2017-06-26 13:02:23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刚才宋司长介绍情况的时候也说了,健康信息存在良莠不齐或者是鱼龙混杂的状况,作为公众,在网络上查找健康信息的时候,如何确定他们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包括我作为一名记者,有时候对于一些信息也是比较迷惑的,信还是不信,因为信的话健康信息很重要,有时候牵扯到人的健康问题,不同于其他的信息,所以专家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2017-06-26 13:03:08

  解瑞谦:

  我回答一下你的问题。就公众在网上如何识别出科学权威的信息,应该说刚才我已经谈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应该要找一些有信誉的机构维护的平台,它维护的平台能够确保信息真实可靠。第二方面,就信息的可信度来说,我们也要找权威的、专业性的机构,他开发的信息是可信的。第三方面,任何人查相关的医学信息,难以确保他对信息的理解准确性,所以如果你不了解,不能判断是否是真实可靠的,有疑惑可以问医务人员,或者是签约的家庭医生,他们会给你提供好的意见建议。2017-06-26 13:03:39

  主持人:

  其实这个问题真的是非常现实,我们自己、即使是医务人员、即使是学这个专业的,也因为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其实有的时候也一眼难以判断信息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是给专业机构、传播机构作出一些生成和发布科普信息的提示,希望你们按照这样的路径来进行采集、生产和传播信息。另一方面,我们也给公众作出一些提示,但是公众需要要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才可以去判断。另一方面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大供给,我们会打造出权威的健康信息传播平台,我们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当中也在打造我们的健康服务门户,我们争取明年尽快上线。我们也需要广大的媒体积极参与。发布的健康科普信息要有信源、有标注,按照宋主任刚才说的,逐步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网上的信息传播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干净。同时,也请你们提示公众,如果对一些问题有质疑、有怀疑,也可以向12320热线求助,进行甄别。这个工作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一方面要加大供给。另一方面要打击虚假,我们还要给公众提高健康素养,我们也要提高媒体的健康传播的能力和水平,也要提高专业人员做科普的意愿、能力和水平,几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把工作做好。2017-06-26 13:04:17

  新华社记者:

  您刚才介绍的是2015年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是10.25%,要到2020年达到20%。我想请教,能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提升那么快。因为开始是2008年到2015年只提高了4个百分点,而居民健康生活习惯还没有养成,有大量吸烟、饮酒、三高食品的,这方面想问一下。2017-06-26 13:05:07

  主持人: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重要,任务确实非常重。但这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指标,虽然它不是一个约束性的指标,是一个预期性的指标,但我们会把它作为一个约束性指标,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因为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这是一个大势所趋,而且对我们国家来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10.25%”的健康素养水平还亟待提高。所以有再大的难度我们也要往前推,为了推动公民提高健康素养,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刚才我的发布材料里有介绍。就是从国家层面,我们要通过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的支持,资金的倾斜,去推动公民健康素养的提高。我们对于项目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各地的健康素养都有考核。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我们一定要进行综合考核,推动地方政府落实提高公民健康素养这个硬任务。2017-06-26 13:05:52

  主持人:

  健康科普的工作相关部门都在开展,比如“三下乡”就是教育、文化、科技“三下乡”。比如中国科技馆也正在搞“科普大篷车”,这里边也有健康的科普。老百姓关于科普方面的知识需求,健康类科普信息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是若干年的统计数据,都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在国家层面,通过项目来推动,通过活动来推动。比如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再比如说“健康中国行”大型宣传活动,从2013年开始,我们分别围绕“科学就医”、“合理用药”、“无烟生活”,以及今年的“合理膳食”主题,开展面向公众的健康传播活动。从国家层面,我们不断完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的工作服务体系,我们也在推动专业机构、医疗卫生人员加大科普力度,同时我们也和媒体开展广泛的合作,包括在控烟方面、健康生活方式方面,都和媒体开展广泛的合作,我们也动员全社会都加入到推动健康素养提高的活动当中来。同时,我们也希望公民要高度重视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通过有意识地阅读科普图书,通过针对自己的健康问题去咨询家庭医生、基层医生,去咨询专业机构、咨询12320,咨询靠谱的媒体,来解决自己防病、治病、康复的有关若干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健康工程,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来完成任务。我相信只有把公民健康素养提升了,才能建立一个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2017-06-26 13:06:22

  主持人:

  在这方面,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专业机构、社会各界都动起来了。刚才宋军主任和秋兰总编,还有解研究员都介绍了很多的情况。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百年协和医学与健康讲堂的启动,这个活动是动员协和的院士、协和的专家,走出协和、深入基层,要到全国各地去开展百场健康科普,说100场健康科普可能对于提高公民健康素养来说起不到一个扭转性的作用,但是它是一个示范性的作用,我们会通过协和的活动,通过刚才秋兰说的“院士讲科普”的活动,来带动形成一个人人向往健康生活、人人拥有健康科普常识和技能的氛围。

  今天是医师节,我还想向大家介绍一位医生。上周我们召开了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第二次会员大会,在这个会上,北京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张晓东主任医师作了发言,我专门把他的发言稿要到了,因为我觉得他的最后一段话特别地打动我。我在这儿给大家念一下,我希望大家都有所收获。他说:今后的医者不仅仅是在医院内看病和科研,更多的应该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传递正确的医疗知识,正确引导百姓的就医观念和指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医生要占领这个平台,不能把这个科普平台拱手让给骗子,这比救一个患者更有意义,也是在新时代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觉得他讲的特别好,是一个医生的思考。今天我用这句话作为这场发布会的结束语,希望媒体跟我们配合起来,我们一起通过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真正使健康中国落地做出我们的贡献。

  今天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2017-06-26 13:07:22

中国医药新闻网摘编荃鹏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